• 六安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欢迎您!☶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首页
  • 商会概况
  • 商会动态
  • 政策法规
  • 参政议政
  • 经济服务
  • 对外联络
  • 资料汇编
  • 民企风采
  • 专题活动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商会信息 >> 调研报告

    金寨关于对影响非公经济发展“三门”问题的调研报告

    2014-04-25  六安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 阅读数:12986 【字体:  【打印】 【关闭】

    关于对影响非公经济发展

    “三门”问题的调研报告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但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民资在市场准入方面仍遭遇不少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影响了各级政府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政策效应的有效发挥。在一些行业、领域,还存在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发展非公经济必须坚决打破各种制造隐形障碍的“三门”,而通过调研找准问题、对症拆“门”是前提。

    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金寨县委统战部、工商联开展了“三门”问题专项调研。本次调研分3组,选择30个企业,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专项调研等方式,就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 “三门”现象及具体表现形式、存在原因,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略)

    二、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准入门槛过高。

    一是人为提高材料标号等级,把民营企业排斥在门外。比如,建筑工程中,设计人员和业主单位为了规避风险,大幅度提高钢材、水泥等材料的标号等级,有的工程则直接指定材料品牌,目前我县建设工程年使用水泥约60万吨,而本地山美水泥的使用只有20万吨,而且多为民用,政府重点工程使用山美水泥不足5%。这种做法既大大降低了性价比,也浪费了政府投资,更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往往在产品标号等级上与国有企业有一定差距。这种人为提高标号等级的普遍做法对于民营企业是不公平的。二是在工程招标中贪大求洋,提高投标单位的资质等级要求,明明三级资质就行了,却规定二级、一级资质才有资格投标。本地建筑企业资质偏低,要么没有资格参与竞标,要么花钱挂靠高等级资质单位投标,名义上是高资质企业中标,实际上仍然是没有实力的挂靠企业施工,“戴着大帽子,举着大牌子,干活的是一帮小孩子”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民营企业为此失去了很多竞争机会,额外增加了投标成本。三是在招标中排斥本地企业。比如,在选择中介机构进行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等业务时,认为本地中介机构能力不行,本地人碍于情面,有可能“优亲厚友”,因而大都选择外地中介机构。对此,本地民营中介机构认为,正因为是本地企业,更能够以业绩、服务和较低收费树立形象,不至于自毁前途。从调研中了解到,在规划、设计、建筑等领域的招标过程中,也都表现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观念,不能公平对待本地企业。

    2、公共资源不能平等共享

    民办教育在招生计划的分配上处于完全被动地位,难以与公办教育平等对待。在师资配备上完全依赖从社会上自聘,人员流动性太大,管理难度大,师资力量薄弱。政府对学校音体美器材等投入上很少惠及民办学校。民营资本投资兴办教育、卫生、养老机构,难以享受土地无偿划拨的待遇,员工也没有享受到公租房等社会福利。

    3、产业链条的配套无法实现

    民营企业规模小,往往只能从事产业链条中很小的部分,上下游配套没有保障。企业不仅要千方百计地运筹好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还要花费很多精力关注配套环节。我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代表性企业,如:大别山科技公司和合益食品公司,主导全县油茶和板栗的深加工,不仅解决了本县两大类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而且使农产品附加值大幅增加。但是,当企业在生产能力提高以后,面临原料供应的不稳定,为此企业还要在全县大面积建设原料基地。虽然建这样的基地有政府补贴,但是,作为民营企业,他们的社会影响力极为有限,在基地的管理方面深感力不从心。

    农业产业化政策缺乏持续性、科学性,一任领导一个主意,热衷于集中连片、规模栽植,栽新苗必挖旧树,而且忽视苗木后期管护和投入,“猴子掰玉米”的故事不断重复,劳民伤财,最终一事无成,同时也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造成损失和伤害。

    在机械制造等领域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一件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有数个及至十多个,而本地产业配套严重不足,只能解决其中几个流程,其它的加工环节还要发往外地加工,而本地的物流又不发达,货物运送成本高、时间长,企业还要面临违约的风险。

    4、融资难依然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是金融机构利用其垄断地位,制定“霸王条款”,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几乎全部以抵押为前提,而抵押责任又推给担保公司,银行的风险降低了,而利息不降,民营企业还要额外支付担保费用。二是到期贷款转贷成为企业难过的“鬼门关”。银行严格要求贷款人必须先还清到期贷款才能续贷,而企业很难在一个时间点上有足够的自由支配资金用于还贷,只好费尽力量筹资,甚至借用民间高利贷,为企业增加了沉重负担。三是贷款使用方式上的僵化模式。国有银行规定,贷款人从承贷之日起支付利息。由于贷款手续繁杂,办理时间长,企业为了防止急需用款时来不及,只好提前办理贷款手续,而贷款到帐后企业有时又不一定很快用完,只好白白地承担利息。四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料收购季节大量集中用贷,银行不能为这样的企业量身定做信贷产品,导致企业误过收购季节,耽误一年的生产,损失惨重。五是贷款手续繁琐,审贷时间过长,有些企业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银行要审查,企业要提交各种资料,抵押物要评估。需要担保的,担保机构还要重复地履行审查手续,要求提供反担保。等手续齐了,审批结束了,时间也过了,商机也丢失了。

    5、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发展环境问题经过多年的整治已有所改善,公开违规违法地破坏环境的人和事已不多见,现在的问题往往以“合理合法”的面貌出现。一是朝令夕改,新官不理旧事。从出发点上来讲,“新官”是发现前任的做法不妥而予以纠正,在客观上对民营企业造成了各种伤害。二是经办人员墨守成规,过于机械。从表面上看是坚持原则,实质是抱着各种框框不放,是官本位思想,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担责任。三是签字盖章环节多。很多审批事项要求材料多,签字盖章多。即使资料完备,办事人员、分管领导不在家也只有等待,似乎只要是领导或经办人出差办事,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拖着不办,没有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四是对国家限制某些产业发展的政策缺乏辨证认识。国家对某些产能过剩的产业采取限制发展的政策是从宏观上去考虑的,具体到某地某个企业,也有特定的情形。比如:水泥虽然属于限制性产业,但是,在我县及周边地区合理的供货半径内产能并没有过剩,如果人为地加以限制,就会导致供货路程过远,运输成本提高,工程造价上升。

    三、几点建议:

    1、让非公有制经济平等享受公共资源。在民办教育、医疗、养老等非企业单位,实行与公办单位共享公共资源的政策。允许公职人员在保留人事关系的基础上向民办非企业流动。

    2、着力培育地方主导产业。要科学论证本地发展的优劣态势、机遇挑战,选准最适宜的主导产业,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形成产业链。扶持物流企业发展壮大,在起步阶段由财政给予补贴。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由地方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

    3、拓宽融资渠道。拓宽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渠道,开通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新途径。建立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对信用良好的企业简化及至取消“过桥”手续。设立企业互助金用于转贷“搭桥”。简化反担保手续,建立公职人员小额信用担保制度。

    4、深入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强化依法行政教育,纠正以言代法的不当做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确因公共利益需要而造成民营企业遭受损失的,要依法赔偿。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树立政府信用形象。落实窗口单位的AB岗制度,加强效能问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