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安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欢迎您!☶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首页
  • 商会概况
  • 商会动态
  • 政策法规
  • 参政议政
  • 经济服务
  • 对外联络
  • 资料汇编
  • 民企风采
  • 专题活动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商会信息 >> 调研报告

    霍邱县非公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14-04-22  六安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 阅读数:12142 【字体:  【打印】 【关闭】

    霍邱县非公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霍邱县工商业联合会

    2014年3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统战部长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月20日至3月20日,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分为两个调研组,分别由主要领导带队,在全县范围内对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三门”问题开展了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座谈、问卷调查、专项调研等形式,共调研非公有制企业36家,发放调查问卷36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现分析如下:

    一、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霍邱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细化任务,强化措施,真抓实干,顽强拼搏,强力推动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发展。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等政策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去年,县委、县政府还以两办名义印发了《关于建立“工商联直通车”工作机制的通知》(办[2013]126号),为反映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工商联工作中的重大和共性问题,重要调研成果和政策建议等提供了平台。

    (二)整体规模不断壮大,社会贡献不断提高。截至去年底,全县私营企业达到两千多家,个体工商户两万多户,农民专业合作近五百家,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去年,纳税在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超过100家,民营经济税收贡献率超过95%。民营企业在创造税收、提供就业、社会事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全力推进非公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霍邱县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意见》、《霍邱县招商引资工作意见》等文件,有效支持了民营经济发展。2013年,县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亿多元,使“三区两园”新增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乡镇工业集中区新增建成区6平方公里。筹建了县工业投资公司,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办法,实行财政资金存款与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动态挂钩制度,增加兴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2464万元,促进各金融机构增加工业贷款。与此同时,连续多年开展“百企评部门”等政风行风测评活动,监测各职能部门的行政效能情况,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氛围,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

    (四)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涉企部门牢固树立抓服务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简化业务流程,加快资金拨付,强化资金监管,提升服务效率。贯彻落实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营造了优良的服务环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三门”问题依然较重。调研发现,“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仍然制约着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部分涉企部门对企业的服务满足于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方式,对企业研究不深,管理粗放。不少企业认为我县民间投资中存在“三门”问题,其中15.6%的企业认为很严重,33.3%的企业认为比较严重,23.3%的企业认为不太严重。

    1、市场准入难。新政策、新规定、新办法都有了,民营企业看得见却进不去也拿不到,犹如隔了一层玻璃门,看着可以进去,真的想进去的时候,就会碰壁。据问卷统计,在市场准入方面,43.3%的企业认为资质标准要求过高,40%的企业认为投资规模要求过高,36.7的企业认为壁垒名义打破而实际依然存在,30%的企业认为资金或资本充足率要求过高。

    2、隐形障碍依然存在。民间资本刚刚把脚挤进去,没多久又被弹回来,项目不能落地,这就是“弹簧门”。据问卷统计,96.7%的企业认为审批事项过多,审批程序繁琐;40%的企业认为涉企部门在生产经营中对民营企业设置障碍;40%的企业认为在政策支持上不同所有制企业存在区别。

    3、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明规则放行,潜规则挡道,涉及到多个部门的项目在各部门之间推来推去,制造人为“梗阻”;表面上看对各种体制的企业一视同仁,可政策条件里设定了某些条款,又把民间投资推了出来挡在门外。据问卷统计,86.7%的企业认为优惠政策涉及多个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实; 36.6%的企业认为企业和政府部门信息掌握不对称;30%的企业认为各部门贯彻落实步调不一致;26.7%的企业认为对政策落实缺乏考核、监督和推进机制;23.3%的企业认为现行政策规章未及时调整,相关部门政策冲突。

    (二)融资难,费用高。融资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有的企业有好的项目,因缺乏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不足,不能按时上马或满负荷生产。有些企业因战线拉得太长,摊子铺得过大,资金需求量巨大且过于分散,“拆东墙、补西墙”现象严重,企业流动资金容易断裂。据问卷调查,70%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50%左右的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主要原因是银行抵押要求过高,手续太繁琐,贷款费用太高,融资渠道太少。许多小微企业因规模较小,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且不动产等可抵押的担保物较少,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由于市场疲软,货款难收,城北工业园一家企业应收尾款高达5000万元,每月银行利息就高达50万元,企业只好通过民间融资渠道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再加上回收货款的成本,企业每年增加开支几百万元,不堪重负。此外,民间借贷利息高,风险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用地紧,办证难。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企业的融资也离不开土地。据问卷统计,66.7%的企业认为用地和建设程序繁琐,53.3%的企业认为用地指标不足,43.3%的企业认为土地价格高,40%的企业认为土地证办理难,26.7%的企业认为用地优惠政策不落实。因为拿不到土地指标,办不到土地证及房产证,导致企业无法融资贷款。不少企业反映,招商引资时为了赶进度,要求先建后批,但是等厂房建好后,主管部门却说属于违规用地、违章建筑,需要罚款,否则不予办理相关手续。还有一些企业的厂房属于自建房,缺少招标等手续,导致企业办证难。

    (四)财税过重制约企业发展。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规模小、利润率低、人力成本相对负担更重,对财税政策的敏感程度也更高。问卷显示,50%的企业认为申请财税优惠政策手续繁琐,46.7%的企业认为税率过高,43.3%的企业认为财政支持力度不足,26.7%的企业认为规费不合理,23.3%的企业认为税费优惠和减免政策不到位。

    (五)招工难,用工贵。调查显示,有50%以上的企业认为用工紧缺,不少企业属于常年严重紧缺,缺口平均在20%左右,用工荒凸显。我县东部某企业订单很多,但是在东部5乡镇发放近万份招工宣传页,招来的工人却寥寥无几。周集镇一企业,用工缺口达上百人,企业的机器空闲率达到60%左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以及订单量。与沿海地区相比,我县用工多数为本地农民工,文化水平低,纪律性不强,不少工人无视用工合同,无视企业规章制度,随意性强,给企业的管理和生产带来很大影响。为缓解用工难,企业普遍增加工人工资,导致企业的人工成本上涨,负担加重。

    六)人才难引,人才难留。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保障,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的基石,但是我县的民营企业却出现人才难引进,难留住的现象。究其原因,调查显示,66.7%的企业认为我县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市场;40%的企业认为养老、医疗等待遇差别限制高技能人才的流动;26.7%的企业认为人才落户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对人才培训资助不足。此外,各种配套设施以及政策的不健全、不完善,也制约着民营企业的人才引进。以长集农产品产业园为例,农产品深加工离不开技术和人才,但是因为地处乡镇,各种配套设施不完善,业余文化生活单一,保障措施不到位,加之婚姻、住房、发展空间等制约,很多大学生宁愿去城市里拿着低工资,也不愿在我们的企业拿高收入。

    (七)政策兑现不到位。不少企业反映,一些应该享受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尚未执行或执行不到位。例如,按照政策,达到投资强度要求的项目,每亩地奖励给企业4万元,但是企业把厂房建成投产很长时间了,有关部门和乡镇却不兑现政策。有些优惠政策需要省市县三级配套,有些企业反映省市的配套资金早已经到位,但是县里的配套资金却不能及时落实。

    (八)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县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任然还存在着不少影响和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部分企业反映,建设厂房占用了当地农民的土地,经常会有当地群众找企业麻烦,企业需要花很大的精力甚至人力物力财力去解决。西部乡镇一企业反映,当初企业改制,国退民进,企业给职工购买了10年的养老保险金,但是10年到期后,还有一些人没有达到退休年龄,续保的问题由谁来解决是个问题。西部某一乡镇有20多家企业占用耕地,按照规定应征收耕地占用税,该镇地税部门征收了其中三家企业的耕地占用税20多万元,其它企业没有征收,税务部门给出的解释是,这三家企业效益较好,其它企业交不起。还有不少企业反映,我县出台的一些政策对本地企业和外来企业存在双重标准,很多外来企业能够享受的优惠政策,本地企业都无法享受,不平等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地企业的发展信息,打击了本地企业家办好企业的积极性。

    (九)非公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县非公经济整体还是有所增长,但是受经济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些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市场需求萎缩,订单不足,产品库存增加,资金回笼受阻,加上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少企业的发展遇到瓶颈,较同期相比,非公经济已经进入发展趋缓、平稳下滑的阶段。调研显示,70%的企业担心流动资金中断、资金缺乏、融资困难;50%的企业担心政策不稳定、政策执行力度不理想;46.7%的企业担心市场不景气,行政审批时间太长、审批项目过多。

    三、意见建议

    1、提高认识,正确定位,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一是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完善工作机制。二是继续坚持领导联系企业制度,以便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掌握企业发展动态,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各职能部门要按照省、市精神,尽快制定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障、税收优惠、资金信贷、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配套优惠政策。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确保各级、各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优化环境、转变职能、完善政策、减轻负担、加强引导、搞好服务上,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生态立县、文明育县”四项战略结合起来,努力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完善融资渠道,加大融资服务力度。要大力支持和发展各类小型金融机构,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强对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信贷考核,改善民营企业信贷服务,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推进民营企业金融创新,实施小微企业信贷贴息支持,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应通过政府性资金,设立专为实体经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民营企业提供短期、低利率、中小额度的转贷周转专项资金,这一专项资金的设立是对中小民营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最为直接、实效的措施。

    3、加大优惠政策落实力度。要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落实已出台的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扶持政策。着重研究制定服务方式、创新政策、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增加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制度,建立面向中小民营企业的政府采购制度。对于企业反映普遍,应享受而未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应督促有关部门和乡镇抓紧落实。

    4、加快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服务。一是要充分发挥县级职能部门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改进服务方式。当前,要规范和加快企业土地证和房产证的办理进度,对因条件不具备的,要告知企业如何完善,尽力帮助企业把事情办好。二是建立全县非公经济综合信息平台,并同县级各主要媒体联合,经常向社会发布非公经济政策法规、交流合作、中介服务、项目推介等各种信息。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建立人才引进平台。要根据非公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人才需求目录,帮助非公企业引进紧缺人才。支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流向非公企业就业。四是建立社会中介服务平台。通过政府引导、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立企业商会、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组织。通过成立中介组织或行业协会,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技能培训、职业介绍、信用担保、商流服务和权益维护等有效便捷的服务。

    5、加强培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针对我县非公有制企业职工队伍现状,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把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纳入全县培训教育计划。一是要加快建立培训基地,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邀请省、市有关专家、教授对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轮训。同时,每年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赴沿海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创新经营理念,提升发展水平,进一步促进非公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二是要整合职业高中和职业学校教育资源,调整专业设置,对县境内的适龄青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技能,对于部分企业技术工人需求量大的实际,可采取订单培养的模式,委托职业高中和职业学校进行培训,毕业后定向到企业工作。三是国家对于民办学校的政策和配套资金要落实到位,用实际行动鼓励职业教育发展。

    6、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商会经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商会和行业协会发挥职能。一是授权。有关部门将商会和行业协会能胜任的部分职能下放,如行业信息发布、员工培训、组织产品展销等职能转移落实给商会和行业协会。二是参与。有关部门在行使职能过程中,应让商会和行业协会参与进来,共同承担。要树立新理念,促进商会经济加快发展。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可由商会或行业协会负责项目推介,以发展商会经济作为辅助和补充,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7、建设园区综合服务中心。“三区两园”是我县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通过政府出资、统一规划的形式,建设集住宿、餐饮、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园区综合服务中心,这样可以减少企业建设职工宿舍、食堂等设施的投入,提高利用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8、将本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我县的采购目录里很少有本地品牌,这一现象不但没有促进本地企业发展,没有支持本地品牌做大做强,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地企业的发展。现在,我县的城市建设、基础工程、开发区建设、美好乡村建设等领域,需要的品牌很多,像门窗、建材、变压器等产品,我们本地企业都有生产,且已取得相关行业质量标准,有关部门应该在严格要求质量的前提下,将符合技术标准的本地品牌纳入采购目录,提供本地品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机会,支持本地品牌做优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