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安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欢迎您!☶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首页
  • 商会概况
  • 商会动态
  • 政策法规
  • 参政议政
  • 经济服务
  • 对外联络
  • 资料汇编
  • 民企风采
  • 专题活动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商会信息 >> 调研报告

    非公有制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优势的调研报告

    2010-09-02  六安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 阅读数:13634 【字体:  【打印】 【关闭】

    非公有制经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而发展的六安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同样经历了“拾遗补缺——有益补充——重要组成部份”的曲折过程。近几年来,在 “主攻工业,提升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市非公有制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当地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举国上下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中,它已经、而且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在扩大经营总量、增强经济活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拓宽城乡劳动力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市场繁荣和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此次,我们遴选了我市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天润乳业有限公司进行了集中调研。
    一、企业发展情况
    六安市天润乳业有限公司位于六安市三十铺镇,是一家资产1700万元的大型奶牛养殖基地,公司占地面积近百亩,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拥有500头奶牛养殖规模的奶牛场和双孢菇种植基地,年销售收入864多万元,利税98多万元,企业现有职工48人、专业技术人员18人,帮扶带动养殖奶牛50余户,户均年创收3万元,为利用好养殖奶牛所产生的粪便等废物以及农作物更需要有机肥作基肥的优势,解决养殖场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循环经济,利用牛粪扶持30多户种植双孢蘑菇10多万平方米,纯收入近20万元;种植饲料500多户2000多人,户均纯收入5000元;种植玉米280户,户均纯收入7000元。每年为菜农减少10多万元的生产投入。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公司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天润乳业有限公司被授予“省民营科技企业”,“中国发展基金会香港回归扶贫基金示范基地”、“科技培训示范基地”、“六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预计到2012年,公司养殖奶牛将达到1000多头,使周边60%以上的农户能够利用牛粪循环利用或劳动报酬走上致富之路。
    二、非公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优势
    作 用
    (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
    涉农非公有制企业为新农村建设中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两个转变,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首先,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组织、示范、引导,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安全、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其次,随着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了一批安全、优质、高效农产品销售、加工基地。
    (二)安置农村劳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非公有制经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较好地安置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于减少务农农民、推进城镇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天润乳业有限公司,现由专业人员18人,现有职工48人,带动扶持周围30多农户种植双孢蘑菇,户均纯收入20余万元,500多户2000多人种植饲料,户均纯收入5000元,种植玉米280户,户均纯收入7000元。
    (三)开发本地资源,挖掘了生产潜力
    我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矿藏40种、探明储量30多种。此外,我市拥有山场面积11000万亩,水面111万亩,为了挖掘这一巨大的潜在资源,有以油料、麻类、蚕茧、板栗、奶牛养殖、茶叶等单项开发,有集山地开发、生态园林、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开发,有利用水热资源进行名贵鱼种养殖,并随之涌现了一批如天润乳业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以本地资源开发为依托的非公有制企业,不仅开发利用了本地资源,增加了财政税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优 势
    非公有制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是多种经济关系之和,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优势的发挥,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有序推进、村企共赢”的整体思路,实现村企互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1、以企兴村,义利兼顾。非公有制经济根据自身实力、企业性质等情况,采取的产业带动、扶贫帮困、无偿捐助、解决就业等多种形式参与新农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既使“三农”在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下实现发展、得到实惠,又使非公有制经济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中彰显了社会价值、实现了光彩人生。
    2、以村促企,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其活动在扩大企业声誉、广开员工渠道的同时,尤其对涉农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说,建立了稳定可靠的生产基地,扩大了产品销售渠道,再通过企业的科技服务,更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安全保障,以此促进企业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非公有制企业及其业主作为先富起来的社会群体,“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在新农村建设中确实充当了生力军的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严重阻碍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自身的发展。
    (一)政务环境不优,作用难以发挥
    1,宣传不够,存在观念障碍。一是存在“恐私”、“拒私”观念。非公有制经济从本质上姓私,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姓公,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很难完全相容。所以,有些人在口头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内心里却担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快会影响社会主义制度政权性质和党的性质。二是存在“国有赚钱为国家、集体赚钱为大家、私有赚钱为自家”的偏见。有些人认为公有制代表的是社会主义,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只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加剧社会不公平。所以,在抓国有企业改革时毫不动摇,付出再大的成本也在所不惜,而在抓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时候,缩手缩脚、瞻前顾后,这些思想认识上障碍不彻底破除,非公制经济发展必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响。
    2,引导不力、存在体制障碍。一是市场准入政策不明确、不具体。总体来看,有关非公有制中经济市场准入政策不存在表述问题,贯彻“非禁即入”的原则,但在哪些行业、领域和主品,非公有制经济能进入,进入程度有多大,没有明确。二是审批环节多,收费太多,成本过高。一些私营企业投资项目审批,要经过几十个部门,盖上百个公章。
    3,环境不佳,存在融资障碍。一是企业自身的障碍。很多非公有制企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业,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存在很大政策风险,银行不能贷。二是银行方面的障碍。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上还存在所有制、规模方面的歧视。
    (二)服务渠道不畅,建设难以加快
    一是建设存在依赖思想。受“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和“小富即安”等小农意识的影响,个别村组干部和村民不但对新农村建设不支持、不配合,反而对非公有制企业人士冷潮热讽,特别对个别外来投资者设门槛、提条件或借机敲诈。二是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如部分农户饲养生猪使用“瘦肉精”、农产品生产过程使用剧毒高残农药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品牌意识、诚信意识不强,给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涉农龙头企业企业声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企业实力不强,支助难以到位
    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虽在稳步发展,总体上尚处于基础积累阶段。
    1,数量在增大、但速度不快;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产业过重,第二产业薄弱,第三产业发展尚不发达;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更少。二是三个产业之间关联度小。县域工业不能有效地支持农业;农副产品大多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无法对一、二产业的发展形成拉动。三是产业结构趋同,缺乏特色产业。
    2,规模在扩大、但后劲不足;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众多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弱,信息渠道不畅,诚信意识、质量意识不高。产品出口仍处于“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还没有真正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没有实现“以质取胜”。
    3,结构在优化、但投资趋同。一些非公有制经济涉农的农业龙头企业由于企业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服务意识及战略眼光不强,同时受土地、电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制约,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效益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力不从心。
    (四)发展顾此失彼,共赢难以形成。
    非公有制经济在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虽然提升了农业、带动了农村、富裕了农民,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削弱了农业投入。大部分外出务工农民把家里的几亩责任田土当做“搭头”,甚至抛荒弃耕,无形中就削弱对整个农业生产的人力投入;同时各级政府缺乏对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无形中就削弱对整个农业生产的物力投入。
    2、破坏了农村环境。因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出现了一大批“老少”村组,家中只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导致突发事件处理不及时、老人病痛无人关照,儿童教育无人管理,致使农村失学率、逃学率和青少年犯罪率上升,有损乡风文明;部分从事资源开发的非公有制企业在生产中违反国家政策,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3、损害了农民利益。非公经济在解决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个别企业强制签订“霸王条款”和“生死合同”,随意拖欠、克扣工资,任意延长劳动时间,限制职工人身自由,而且当发生职业病或因工致死致残时,企业不能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履行赔付义务,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伤农害农事件也时有发生。由于监管不力,加上农民的识别能力有限,部分假冒伪劣产品(如垃圾食品、假农资)流入农村,伤害农民利益。
    对 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到全党面前。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并从两方面进行思想统一,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共识。
    (一)健全机制,畅通发展渠道
    稳定、可行、有效的机制是非公有制经济长期作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故要建立健全工作、对接、激励等“三种”机制,畅通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渠道。
    1、建立稳定的工作机制。一要健全领导机构。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湘潭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为指导,在已设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指导和充实力量;二要完善协调机制。在县新农村建设指导委员会下,建议增设一个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新农村建设的 “协调指导小组”,负责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牵线搭桥、关系理顺、检查督促等协调工作,并定期召开乡镇、村组、企业人士联席座谈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支助方案。
    2、建立可行的对接机制。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可行、灵活的村企对接机制是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作用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可推行“一企一村一户”、“一企一村一校”、“一企一村一产业”等模式,如积极推行统战部和工商联组织开展的“百家民企帮百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在建立对接中:一要按属地原则。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及业主直接捐款、捐物参与企业所在地和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二要按企业性质。在优先企业发展的原则上,合理设计对口支持地域、支持方案,真正实现以企兴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三要按业主意向。非公有制企业或业主服务“三农”、回报社会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热心扶贫帮困、有的热心修路支教、有的热心支助农民参加各种保险等事业,有关职能部门要把支助的对象(物或事)采用适当方式及时公布,以便业主选择支助对象、确立支助方案。
    3、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一要采用政策激励。要加强对高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投入,特别是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特色产业基地、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企业和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种养大户及经营大户。税务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新农村建设所支付的扶助资金可在计征所得税前列支;二要及时表彰奖励。对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都应及时或定期给予表彰奖励;三要解决政治待遇。满足非公有制代表人士的政治诉求,对优秀的企业主可优先推荐为政协委员、提名为人大代表候选人、推选为工商联理事或执委,以提高他们的社会知名度,激发他们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二)突出重点,明确发展方向
    非公有制经济涉及到社会的各个生产领域,在支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切实做到“因企制宜、因村制宜、多方扶持、有序推动”,突出产业、就业、投入、科教等“四动”、助推“四化”,明确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方向。
    1、突出产业推动,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最佳途径。一要壮大优化传统产业。通过以大户支撑基地、以主业发展基地、以产业推动基地的“大户—基地—产业”的农业产业化生产体系,促进全县粮食、生猪、男牛等主宗农产品基地建设,鼓励引导农民发展蔬菜、水果、养殖奶牛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生产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二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举全县支农之力,在扶持天润乳业、亿牛乳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应重点培植和引进生猪、粮食等主宗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真正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要着力培育农合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上联市场、中联企业、下联农户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社会团体,按照“9 1”板块经济的产业布局和区域规划,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引导组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和物流中心,以形成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链和“农户 基地 农合组织 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2、突出就业带动,以工业化富裕农民。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安置农村劳动力。一要重点发展县域工业。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产业,实现就地转移安置农村劳动力;二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发挥文化旅游、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物业管理、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三要不断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培育一批劳务输出的中介组织,形成 “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体系,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3、突出投入拉动,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联结点,也是乡镇企业的集散地,更是农村人口的密集区。投入重点:一要引导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转移。以小城镇规划为指南,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小企业向小城镇转移,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界人士和富裕农户特别是长期从事二、三产业的人群(家庭)到小城镇建房(购房)居住,这样既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又可把弃农务工、从商的农民原有土地等生产生活空间转(租)给留乡的务农农民,让其充分发挥生产潜力;二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更新改造。集聚在小城镇的非公有制企业可利用新农村建设中小城镇规划的契机,对企业重新布局规划和进行技术更新改造,这样不仅改善了生产环境,而且树立了企业形象;三要引导社会资金实行开发承包投入。在市场或政府的引导下,非公有制经济可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务管理(即“PPP模式”),从而寻求投资、发展的新空间。同时,尽快成立县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既为民营资本提供了投资空间,又促进了小城镇建设。
    4、突出科教驱动,以信息化助推三农。农民信息上的贫乏是比农民经济上贫困更可怕的问题,所以支农扶农最好的是要进行观念、智力、科技、信息的帮扶。一要以生产项目为载体。通过生产项目改变农村传统“小打小闹”观念,并使农业科技、农产品销售、农经管理、产业前景等信息贯穿于整个项目之中,如湘潭市四龙通讯电器公司利用“建设名人故里、发展休闲旅游、开展特种养殖、带动村民致富”为内容的方式支持射埠镇巨鱼村新农村建设;二要以网络建设为重点。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支持新农村建设,通过互联网、内部局域网和电话网推广“企业信息平台 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信息服务 农户”的模式,构建如农村无线宽带接收系统、农村无线广播系统等基础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市场、生产、技术的信息综合服务系统;三要以技术培训为手段。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技术、人才优势,按照“培训内容服从农民需求、培训时间服从学习质量、培训形式服从实际效果”的要求,达到“培训一名、转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目的,多形式、多途径的开展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的投标或参与民办职校、补校、幼教事业,这样不仅填补了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不足,同时为民营资本注入新的投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