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安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欢迎您!☶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首页
  • 商会概况
  • 商会动态
  • 政策法规
  • 参政议政
  • 经济服务
  • 对外联络
  • 资料汇编
  • 民企风采
  • 专题活动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商会信息 >> 参政议政

    关于我市中小企业综合性调研的报告

    2011-05-23  六安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 阅读数:12839 【字体:  【打印】 【关闭】

    关于我市中小企业综合性调研的报告

    根据全联省联的工作部署,近期六安市工商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中小企业综合性调研。调研组走访了金融办、人社局、担保公司等相关机构和全市五县两区的近20家企业了解情况,重点就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困难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2010年,全市共有私营企业12193户,从业人员12.6831万人,其中本年新增企业2830户,从业人员2.8806万人;全市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解决就业42万人,当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630人。非公经济吸收就业占95%以上。2010年我市非公经济税收增幅40.5%,占整个税收比重83.3%。

    2010年,我市GDP为676.1亿元,非公有制经济为432.7亿元,占GDP的6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目前民营经济增加值已经占全市工业的90.6%,占商贸业的95%以上,占二、三产业的70%;进出口额超过全市总量的90%,1044户规模以上个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占95%以上。民营经济地位及作用日益提高,已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从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结构看,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市机电和汽车零部件、钢铁矿产、羽绒羽毛加工、纺织服装、竹草柳编、农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占95%以上。2010年,全市民营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177户,同比增加63户;共创造工业总产值547.94亿元,同比增长76.32%,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2.81%。在177户亿元企业中超5亿元企业18户,同比增加4户,超10亿元企业9户,同比增加5户。

    (二)中小企业政策落实情况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皖政〔2007〕1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10〕93号)和省委《关于进一步推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皖发〔2008〕19号)以及国家和省有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关于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六安市中小企业发展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六安市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关于深入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意见》、《六安市投诉受理工作暂行规定》。与此同时,市国税、地税、质监、工商等部门的发挥职能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工作制度,市劳动部门的一系列促进创业和就业的文件等等,无不是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全民创业的文件精神制定的。同时,各县区也及时出台了不少相关配套政策。

    (三)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是政府财政方面。市财政连续4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共支持79个企业和项目,累计金额1275万元。二是金融服务方面。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企业累计发放贷款余额 253.4亿元 ; 19家信用担保机构,共有资本金19.22亿元,本年新增担保额38亿元,担保笔数2694笔,新增担保企业户数1046户,期末在保企业2529户,本年度受担保企业销售总额209.77亿元,共创利税17.26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三是政策优惠方面。全面执行各项减轻企业负担的优惠政策。继续深入贯彻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相关政策,全面落实“五缓、四降、三补贴、两协商”扶持政策。税务部门牢固树立“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收过头税”的观念,依法落实税收“减、免、缓、抵”政策,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发展后劲。商务、国税等多部门联动,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全市出口退税3.18亿元,其中免抵调库7840万元。四是就业培训方面。我市积极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市经信委先后培训了986名专业技术人员;成功举办“精工杯”电焊工技能竞赛;组织380余名企业管理人员参加了“国家银河培训”;组织200余名企业家参加了“名师大讲堂”。同时,市劳动部门以提高技能推动就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订单式”、“预约式”实用培训,并制定了《六安市创业促进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将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纳入培训范围,以培训促创业、创业促就业,有力的推进了全民创业,2010年新增就业人员超7万人。五是商会建设方面。组织建立异地商会、行业商会(协会)等,加强服务非公企业力度。基层商会建设得到加强,积极维护了会员利益。全市共有基层商会105家,会员突破了一万余名。

    二、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从走访的情况看,绝大部分企业订单稳定,生产状况正常,但是普遍存在用工难、融资难的问题,并且非常突出。

    (1)用工难问题

    本次调研走访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不言而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招工缺口大。以宝利嘉纺织为例。宝利嘉纺织是一家新型的大型纺纱集团,现代纺织工业园的平均用工量占传统纺纱用工量的十三分之一,打破了传统纺纱企业劳动密集型的格局(传统纺纱万锭用工450人),即便是这样的企业同样存在着用工难的问题。据企业反映,今年计划用工750人,至2月底仅有560人报名,实际用工只有380人,缺口近400人,而招工的黄金季节已过。另一家企业正峰日化,是上海庄臣、李字集团的合作单位,今年销售势头旺,拿到200万件的订单,由于用工缺口大,最多只能完成150-170万件订单。由于当地招工困难,企业为缓解这一压力,只能远赴湖南、河南等地招工。从调研的20家企业来看,用工基本满足的只有2家,仅占10%。二是流动性大。例如江汽齿轮用工一直比较稳定,今年也同样遭遇了用工不足的问题,原因是外省相关企业以高薪高福利等优厚条件吸引走他们企业一批技术工人。另一家企业皖江集团反映,新招进的年轻工人在试工一两月之后近50%的人员选择了离开。

    具体原因:

    (一)市场需求因素。一是需求总量快速增长。随着招商引资等大量企业投产,近年来仅六安市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3万个左右,而且都要求是熟练工,市场明显供不应求。二是产业结构因素对普工需求量大。企业反映越是一线的工人越难招,20家企业流水线工人缺口平均在三成,装卸、搬运岗位根本招不到人。三是新生代民工渴望在外闯荡,以此增长见识。

    (二)保障因素。一是工作酬薪偏低缺乏竞争力。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工资薪酬明显偏低。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落实,缺乏吸引力。20家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12家,占60%,而且只是选择性的,当然工人流动性太大无法入保也是一部分原因。企业在劳动合同中往往只明确了基本工资,工作时间、加班工资,而对公休假待遇、学习培训情况、加班工资计算方法等都不明确。外地企业提供的夫妻住房、为子女入学提供帮助等,我市企业基本没有这样的安排。

    (三)培训与需求脱节。劳动保障、农委等部门开展的下岗再就业和农民培训,大多是电脑、驾驶、厨师、养殖技术等,学习周期短,收效快,但产业工人不沾边。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开办的专业大多是幼师、汽车、摩托车维修等,少数学校开有车工、焊工等机械制造方面的专业,与本地的产业结构不匹配。

    (四)就业者不愿意做普工。城市里新生代大多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学历越高越不愿意当工人。新生代农民工养家糊口的压力远没有父辈们大,他们更注意城市环境、职业的自由度等,不愿意在流水线上当普工。

    此外,劳动力市场网络不健全,信息不对称,政府、企业招工宣传不到位等也是原因之一。

    (2) 融资难问题

    根据调查,尽管党委政府和金融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但就放贷规模、放贷次数等情况看仍然跟不上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例如宝利嘉纺织于2009年10月落户我市,总投资达10亿元,但至今在我市的贷款申请未获审批。绝大多数调查企业反映受国家信贷政策影响,今年续贷困难,造成流动资金难以为继,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具体原因:(一) 政策方面。政府金融政策要求银根收缩,导致了民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收回。

    (二)金融机构与担保、评估公司形成了利益连接链。民营企业以土地、房产、设备申请银行贷款抵押,手续十分繁琐,评估费用过高,增加了贷款压力。尤其是流动性资金贷款周期短往往不超过一年,企业为二次贷款频繁奔波于银行、担保机构、评估公司之间,劳命伤财。

    (三)银行服务民营企业的信贷产品不够丰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加快,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其金融需求也日趋多样化,现有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已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

    (四)企业自身原因。由于我市民营企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规模偏小,实力不强,少数企业又存在自身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随意性大,真实性差等问题,致使金融部门一致认为民营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企业信用观念不强,诚信度差,导致其贷款难度加大。

    (3)对策与建议

    <1> 促进用工方面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要宣传好六安,提高六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要营造产业工人光荣的舆论氛围,开展职工劳动模范评比表彰,开展职工劳动竞赛等;三要制定政策,鼓励农民工回乡就业,鼓励各类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近就业; 四要建立公益性宣传平台。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都应开设特定的公益性栏目,固定时间发布用工需求信息,大力营造良好的就业舆论环境。

    完善服务体系。一要做好信息发布、职业介绍、求职指导和推荐培训等工作。二要加快劳动力市场规则的建设,防止市场垄断、歧视等不正当行动,防止对农民工实行歧视性的不合理收费。三要建立跨区域的劳务协作机制,积极为企业引进技术型人才。四要定期举办各类招聘会。五要建立企业空岗报告制度。六要建立健全职工服务平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他工业集中区,应建设职工社区,为职工提供住宿、家庭生活、子女上学、就医、文化娱乐、交通运输等服务。七要加强劳动监察力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用工行为。

    大力开发劳动力资源,积极培育产业工人。一要制定区域劳动力资源开发规划,搞好培训与就业的统筹安排;二要开展校企合作。1、让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走进企业,了解企业需求。2、整合培训资源,鼓励校企合办、企业参股、企业投资等方式,以便企业和培训机构良性互动。3、整合各部门的培训工作,引导培训课程向培养六安急需的产业工人倾斜。4、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完善教学培训条件,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培训基地。

    企业自身应创造“留住人”的环境。一是提高待遇,增加吸引力。尽量接近甚至超过周边地区薪酬水平,增强企业吸引力。二是规范管理,减少职工流失。应理性地审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改变短期用工不良行为。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定期足额发放工资,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和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其次,企业应在用工方面有长远计划,应根据生产特点,合理制定全年用工计划,避免企业在用工淡季时员工大量流失。三是重视企业文化,增强凝聚力。应对员工实行人性化关爱和贴心式管理,丰富员工文化生活,满足员工精神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四是加大技改,提高用工效率。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工艺创新、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员工体力劳动的依赖度,逐步减少苦、脏、累、重岗位。

    <2>解决融资问题建议

    加强与银行的合作交流,积极搭建银企合作新平台。政府相关单位应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银企对接会、金融产品推介会,拉近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加深银企间的了解,进一步消除企业与银行间误会,实现合作共赢。

    规范垄断行业收费,切实维护民营企业权益。调研过程中,民营企业管理者大多提及到垄断行业的收费过高、执行过程复杂不透明等问题。企业的资产评估费用,水电、消防安装、用耗支出都大大超出了企业的预算,增加了民营企业的压力和资产负债率。政府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进一步规范行业服务收费,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满足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金融部门应顺应发展大势,一方面积极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另一方面金融部门应多与商会组织进行交流沟通,定期召开银企合作座谈会,及时了解民营企业的想法和需求,与时俱进,开发出更多更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

    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构筑银企“双赢”平台。要从战略的高度,把建设信用环境、打造诚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作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金融部门之所以对民营企业“惜贷”、“惧贷”,除有少数企业有弄虚作假等欺诈行为,更多的是一些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能力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等所致。因此,在做好对民营企业经营者诚信教育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培训和指导,尤其是抓好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培训,为建设我市诚信体系打好基础

    六安市工商联

    2011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