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安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欢迎您!☶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首页
  • 商会概况
  • 商会动态
  • 政策法规
  • 参政议政
  • 经济服务
  • 对外联络
  • 资料汇编
  • 民企风采
  • 专题活动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商会信息 >> 经济服务

    2011年商会信息 第十五期

    2011-10-31  六安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 阅读数:9147 【字体:  【打印】 【关闭】

    关于六安市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

    调研报告

    近期,市工商联就全市工业中小型企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调研。本次调研听取了各县区中小企业发展汇报,实地察看部分企业,分层召开由市直、县区有关部门和部分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询意见和建议。主要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六安市工业企业除迎驾集团等4家大型企业外,其余皆为中小型企业。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六安市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紧抓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园区建设、项目推进、服务体系等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

    1、政策措施推进有力。市和各县区都成立了工业和民营经济领导组,制定政策、统计考核、管理服务;近年相继出台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园区建设、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和技术进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普遍建立了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领导联系责任制,市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工业现场办公会,市领导亲自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深入推进“工业学霍山”活动,组织工业观摩和表彰奖励,推动工业发展,形成了比、学、赶、超局面;紧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有利时机,创优内外环境,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市与各县区通过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和工业投资公司形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市财政连续六年安排中小企业发展创新资金达3000万元以上,并随着财力增长逐年增加,去年六安市共安排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5000多万元,比2007年增长89%,用于企业技改创新、新产品研发贴息补助和对创名牌产品、获著名商标的中小企业给予奖励。

    2、创业平台不断拓展。按照标准高、配套全、特色突出的要求,六安市正在构筑布局较为合理、功能逐步完善、特色分工渐显的产业承接平台。以六安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的全市10个省级开发区发展空间不断拓展,2010年,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30亿元,建成区面积增至74平方公里,对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断增强;“一轴双翼”承接产业示范区规划和建设起步迅速,已吸引不少外来投资者,承接产业转移开局良好;以地方农特资源开发为主要依托的乡镇工业集中区和一批专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成为中小企业发展新阵地。全市共兴建农民工创业园30个,征地176.9亩,建设面积7万多平方米,引进企业76家,拉动就业近万人。金安个私经济园区等11家创业基地被认定为省级创业基地。

    3、服务环境持续改善。发展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市及各县区以及165个乡镇均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简化审批、降低收费、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进一步巩固。相关部门服务意识增强,落实优惠政策,仅地税系统“十一五”就为企业减免税达4.8亿元;市和各县区成立经保办,规范执法行为,对超过设限的罚款进行审批,受理投诉并对危害发展环境人和事进行查处;连续多年开展政风行风万人评活动,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市及各县区建立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机构并组建了创业辅导队伍,开通了六安经济网和县区中小企业分网,为中小企业搭建服务平台;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市与各县区采取银企对接、争取更多金融部门入驻以及成立担保公司等方式,积极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2010年底,全市19家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达19.22亿元,本年新增担保额38亿元,裕安区对那些一时缺乏抵押无法贷款的企业,实行公务员反担保,为企业担保贷款近7000万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压力。

    4、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是总量增速较快。2010年全市共有各类企业19239户,其中工业企业5100户,当年新增工业企业达856户。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1024户,当年净增225户,总产值740.3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88.9%。2010年中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近200亿元,增速约28%,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二是实力不断增强。钢铁、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通过技改投入,转型升级加快,不断发展壮大,竞争实力增强。去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0家,民营科技企业达235家,高新技术产品88个,新增安徽名牌产品12个,高新产业产值94.41亿元,较上年增长40%。三是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各县区依托自身优势,有重点地引进和培育企业。霍邱县铁矿采选、霍山县食品加工和铸件、金寨县不锈钢管材、金安和裕安区的汽车零部件和建材工业、舒城的童车童床和羽绒服装、寿县的农副产品加工、叶集木竹加工等行业初具规模。一批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的专业镇迅速兴起。寿县板桥镇,霍邱高塘镇、临水镇,霍山衡山镇、诸佛庵镇,舒城城关镇、桃溪镇,金安城北乡,裕安固镇镇9个乡镇被省认定为产业集群专业镇,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有5个,工业增加值超2亿元的达到8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不高。一是产业层次不高。大多数从事农副产品加工、普通建材和工业零部件生产,劳动密集型居多,科技含量较低,高新技术产品比例偏小,生产方式粗放,受节能减排影响也较大。2010年全市高新产业增加值26.03亿元,仅占全省1623.29亿元的1.6%,不足原巢湖市94.88亿的三分之一、高新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85%,远低于全省13.2%的平均水平。部分中小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二是主导产业较为分散,产业集聚度较低。全市农副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钢铁等9大主导产业中,去年最大的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年产值为134.27亿元,只占全部工业总产值823.7亿元的16.1%,没能形成能叫得响的工业板块。三是龙头企业实力提升不快。受多种因素影响,企业上市推荐缓慢,部分骨干企业没能抓住机遇,借助资本市场迅速扩张,对地方发展的牵动作用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小企业配套发展和产业聚集。

    2、“三难”未能有效化解。从融资情况看:虽然政府和金融部门进行诸多努力,但融资难仍未缓解,特别是当前国家金融政策收紧,融资难更显突出。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融资越来越困难,一些原来有融资渠道,效益好的企业也受到资金紧缩政策的波及,因而失去很多商机。金融市场不配套,地方金融业发展不快,规模较小、融资的链条不完整、市场不发达,中介成本高造成财务费用高。不少中小企业利用民间借贷弥补临时性资金需要,利率2-3分,甚至更高,增加了企业负担,也影响了金融安全。即使部分企业能够通过担保公司融资,但担保、反担保、登记、评估等手续繁琐、费用高,某企业反映,每年的融资成本达13%-15%,还不包括招待费用等;从用工情况看:六安市是劳务输出大市,产业类型又大多为劳动密集型,对用工需求大,在工人工资待遇甚至高于周边地区的情况下,不仅高级工和高校学生难招,一般的一线普工也难招,招来也难留得住,不少企业因缺少20%-30%的一线工人而不能满负荷生产。叶集某企业仅一线工人就缺上千人,企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随着招商引资的持续推进,六安市结构性用工矛盾很难在短期内化解;从用地看过去为了加大招商引资,对企业用地给予较为宽松的政策,导致土地资源有一定程度浪费,现国家土地政策趋紧,用地指标不足,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加剧。主要表现为,已落地的项目有的在等办土地证;对有意向的大项目有的不敢签约,项目难落地;对中小型投资项目采取限制,舍不得供地,甚至出现市、县、乡镇共同争土地指标现象。

    3、成本上涨挤压企业发展空间。一是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带来企业生产成本攀升。六安市中小企业多为原材料加工和资源消耗型企业,产品档次不高,利润率低,消化成本上涨能力弱,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大。据国家统计局六安调查队对全市183家样本企业、81个样本群体的抽样调查显示,六安市规模以下工业,一季度市工业生产者购进同比价格累计上涨10.8%,涨幅较上年上升8.1个百分点,抽查的九大类原材料购进价格呈现全线上涨。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生存发展面临压力。二是工人工资涨幅快,加大企业生产成本。近年来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廉价的用工已成为过去,为了缓解用工难,各企业普遍加大投入,改善工作环境、增加工人工资,在包吃包住的同时,工人月平均工作从几年前的1000元左右快速增至2000元左右,有的企业甚至提高到3000元左右,加之随着劳动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为职工买“五险”的费用支出客观上增加了企业刚性成本,降低了企业利润空间。

    4、软硬环境仍需继续打造。在硬件设施上,各开发区硬件配套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乡镇工业集中区由于缺乏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承接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如某一乡镇企业员工60余人,生活用水要靠车到城里拉;在服务环境上,对中小企业发展重视不够,不同程度存在重大轻小、重外轻内观念和重招商轻安商现象,大一些的企业有领导联系或挂牌保护,一些中小型特别是小企业少有人过问;创业发展的氛围还不浓,中小企业行业准入上还存在一些限制,不少优惠政策得不到有效执行;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功能不全,一些中介组织垄断经营,收费偏高。物流业正在规划发展,尚不发达,海关、商检在六安市未设机构,企业运营成本高;受财力、人才等限制,为中小企业服务缺乏有效手段,有的部门办事效率不高,重收费轻服务、重罚轻管、办事程序复杂、推诿扯皮、损害企业利益等现象仍然存在。

    三、几点建议

    1、继续整治发展环境

    重点优化“四个环境”,清除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优化社会环境。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宣传小企业链接大企业、聚合大产业、保障大就业、成就大事业的生动实例,引导全社会科学认识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更新“重大轻小”的思想观念,消除发展中小企业的认识误区和工作阻力。

    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清理整合涉及中小企业的政策规定,保护六安本土和招商引进的中小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制定出台市政府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发展和全民创业的指导性文件,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投资融资、项目编排、科技应用、人才培训、政府采购以及税费减免等对中小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优化政务环境。改进党政机关工作方式,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避免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对企业生产经营压指标、定框框,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减少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效能,最大限度地减免服务规费。对中小企业和基层多去调研帮扶,少搞观摩评比,树立党政机关的务实形象。

    优化法制环境。定期组织《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执法检查,规范行政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改进风评议和“万人评”的活动方式,重点加强对涉企执法部门的监督约束,严肃查处滥用公权危害发展的人和事。

    2、加快培育服务体系

    整合有效资源、改善外部服务,探索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重点构建“三层网络”、“一个平台”。

    构建政府服务网络。建立市及县区政府有关部门联系会议制度,支持工商联发挥民间商会作用,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协调机制。

    构建社会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形成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高效廉价的服务构架。

    构建园区服务网络。建立各类园区中小企业服务窗口,为园区企业提供“贴身”服务。

    加快构建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贯彻落实国家七部委《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依托政府、联合中介、集聚资源、服务企业,规划建立市和县区两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中心”实行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重点开展政策咨询、信息筛析、信用担保、技术创新、创业培训、市场开拓、管理咨询等服务项目,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系列化服务,弥补因公共资源分散造成的政府服务缺位。

    3、有效破解发展瓶颈

    增强政府调控手段,努力消解中小企业融资和用工屏障。

    加强五项建设,改善融资环境。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行政府资助信用中介服务,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改善企业信用状况,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建设,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信用担保机构建设,督促引导担保公司健康发展,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扩大担保融资规模;加强金融激励机制建设,奖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金融管理和金融工具,鼓励信贷投放向中小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适度倾斜;加强民间资本投资平台建设,研究设立政府引导资金参股创业投资机构,吸引民间资金投资中小企业。

    实施“养凤筑巢”工程,破解用工难问题。主动应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新变化,涵养开发劳动力资源。重点抓好“一调一建”。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扩大本市实用型人才和生产一线员工的“定单式”培训;推动工业园区规划兴建“蓝领公寓”、员工社区和职工文化娱乐设施,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吸引务工人员回流安居。

    4、积极促进产业转型

    围绕全市中心企业发展“提速度、扩总量、调结构、上水平”的总体要求,提升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中小工业企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和财政税收的贡献率,实现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快产业转型双重目标。突出抓好中小企业“三化“。

    推进信息化。出台推进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见,按照效益优先、分层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实行政府分工,明确职责,增加投入,考评督查,示范引导,宣传培训,建立“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社会化服务、产学研合作“的推进机制,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设立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基金,适时推广实施国家即将出台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框架”。支持信息服务商建设规模化的信息化社会服务平台,改善以网络安全和信用为重点的企业信息化支撑环境。

    提升产业化。综合运用政策杠杆,促进中小企业提升能力,形成产业集聚配套,实现产业扩张升级。整合科技、经信、人社、商务等部门的政府资源,培育创业孵化基地,着力打造创业型城市。抓紧出台《六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好中小企业发展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引导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技术创新和产品换代,帮助中小企业加快转型换代的步伐。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建设,组织培训考察,密切互学交流,全面提高素质,铸就一支勇立市场潮头的产业化领军团队。

    培育特色化。坚持差异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思路,抢占市场高地,支持中小企业向特色化、规模化发展。注意一手抓大、一手扶小。在着力打造千亿元、百亿元支柱产业的同时,培优育强一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集群。规划引路、龙头带动,扶持壮大木材加工、羽绒加工、茶竹油麻加工、草柳编织、新型建材、休闲食品、童车制造等产业板块。按照专业化、集约型的方向,推进园区、乡镇集中区特色化建设,构筑中小企业抱团发展、协作竞争的战略基地。